1月1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召集,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挑战与机遇”的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信息管理系和图书馆等人文院系和信息技术相关院系与机构的学者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发展相关的需求、规划和跨界合作等进行深入探讨。学校社会科学部、研究生院、教务部、科学研究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备组副组长、中古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史睿主持。
半岛·体育,半岛(中国)主任兼党委书记张久珍教授受邀做开幕致辞。致辞中,张久珍教授就当前人文与信息技术跨学科组合的国际趋势进行了简短回顾,认为包括“数字人文”在内的“数字学术环境”的建立对未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布局和发展相当重要,并期待本次会议在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发展工作研讨和接下来的落实实施方面既能为未来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北大人文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又能支持北京大学人文基础研究、人文与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及知识服务等领域向着更深更新的方向发展。
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介绍了我校数字人文中心的筹备背景,指出数字人文这一跨学科领域有三方面的发展动力:1) 人文学者应用数字方法处理大规模人文材料的需求;2)技术专家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学者合作,共同探索人类意识和情感表达的领地;3) 互联网新生代学习与运用数字技术的强烈需求。王军老师重点汇报了2020年我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的工作计划,包括:通过学术讲座、工作坊和暑期课在人文院系中推介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设立跨学科的孵化基金促进跨院系的合作与课程共建;中文、历史、哲学、考古、信管、图书馆六家单位联合申办北京论坛数字人文分论坛,以及在会议期间举办数字人文作品展的计划等。中心的核心目标是建设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以人文计算、人文设计来推动人文创新。中心将与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全面合作,推进各项研究计划。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表达了对数字人文发展的期盼。他指出,研究方法的革新对人文学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数字人文的发展能帮助人文学者从海量语料中发掘未知关联,有助于人文学科研究的创新。他介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全面发展”、“资源全面升级”、“用户全面受益”等七项工作计划,其中服务于数字人文建设的部分有:一是文本、图像、声音等人文资料的存储、识别和挖掘,二是协调馆员、学者、学校和图书馆,以问题、需求、效用为导向提供服务,三是结合人工智能帮助师生提高学习、科研和教学效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李文新教授、智能科学系副主任邓志鸿教授、智能科学系副主任罗定生副教授共同报告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思路。李文新教授对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现状做了简单介绍,表达了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的教授们对面向文科生建设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视。她希望科技专家能与人文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建设我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让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成为各学科学生的通用工具,助力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研究发展。
随后,我校人文各院系主管教学和科研的领导纷纷发言。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教授介绍了中文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建设数字人文的需求,包括促进人文学科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建设,科研人员的数字人文技能培训等,并表达了与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等领域老师的合作意愿;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以网络文学研究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人文领域学者在研究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
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程乐松教授肯定了数字人文的重要性,表达了三个方面的需求:1)培养学生的数字人文素质、意识和技能。具体而言,可借助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向人文领域的师生普及数字人文的概念,教授相关工具,并指导研究实践。2)人文资料的数据化需要改进,以符合人文研究的范式与需求。3)人文学者应在数字人文中承担起构建概念框架的责任。这三个需求中,普及数字人文、提升数字人文意识是首要任务。
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经验,该中心坚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数据支撑”的教学理念,将科研需求与教学紧密结合,开发了文化遗产全景库、动物骨骼资源库等多项教学与科研数据库,并将相关技术运用在“北京大学石刻文物数字化工作坊”等开放教学项目中。建设成效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的持续肯定与支持。张剑葳提出,以国际领先为目标持续建设数据库,探索以科研支撑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可持续模式,是从考古学领域建设数字人文的有效途径。他表示,希望借助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方面的支持,将数字化成果公开、发挥更大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老师,以及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文学会会长赵白生老师。朱青生教授陈述了20年前在北大开始的人文资料数字化实验项目,表达了对北大今天启动数字人文计划的强烈关注。他表示数字人文建设还可继续当年的未尽事宜,更应该在世界前沿寻求突破性、原创性的发展,同时在立意和格局上要超越对“西方汉学界”和“中国研究”的依赖,走到全球数字人文的最前沿。他提到:1)大学在数字人文发展中应将开发特别途径和工具,人文领域的学者可以使用简便的方法使用所有的人文数据库;2) 数字人文中数据建设应追求全体数据和全球囊括,坚持人类“共享”文明,反对区域分割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隔离政策;3) 北京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对图像-文献混合传播概念的尝试,应联合相关院系和相关部门,推进引领世界、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突破性项目。
赵白生教授做了题为《世界文学的数字化:愿景断想》的报告。他以人文学者对数字化的不信任感作为引论,随后引用萨特和贝克特的论断来捍卫文字的神圣性,进一步说明文字和数字之间“互文”的必要性。针对世界文学研究的学科性质,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字人文的介入,会给世界文学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突破。
研讨会讨论气氛热烈,老师们纷纷就本领域数字人文发展表达自己的见解。哲学系(宗教学系)王彦晶副教授强调,数字人文的发展要以人文问题为导向,国际哲学界成功的数字人文平台都具有开放性、专业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备组核心成员、世界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梦老师介绍了犹太研究领域的数字人文应用经验,如对于犹太少数语言和民族音乐的保存。
研究生院王天兵副院长、教务部金顶兵副部长、科研部张琰主任、学科规划办公室刘小鹏副主任都表达了学校对数字人文这一跨学科领域的支持。金顶兵部长指出,可顺应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和强基计划发展数字人文。社科部王周谊副部长做总结发言,赞扬研讨会组织人文、社科、信科等众多院系进行大跨度的文理交叉研讨是难能可贵的。学校高度重视数字人文的发展,将为这一新兴领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希望此次会议能成为我校数字人文发展的良好开端。
通过这次研讨会,筹建中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收集了全校数字人文的建设需求,明确了建设目标,建立了与各院系的广泛联系渠道,为2020年我校数字人文的发展做好了准备。